叁人行 | 耽美亚文化与圈地自萌
ACGN:为英文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的合并缩写,是从ACG扩展而来的新词汇,主要流行于华语文化圈。
在开始讨论之前,我有一个问题:假如敖丙换成小龙女,然后男女主角被衍生出R18二次创作会有这么强烈的抵触反应吗?
DJ:我觉得不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
TT:也就是说我们的矛盾点到底是R18,还是耽美,还是耽美R18。
DJ:我认为是耽美,R18给耽美罪添一等。
TT:但是不含R18的耽美,应该看不出是耽美吧。当然这是我的观点,我觉得友情和爱情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
DJ:唔柏拉图式恋爱不就是没有性行为的嘛,而且没有性行为的文艺作品也不少,不能说他们全部都没有表达爱情吧?耽美的话确实有性行为会更触及到问题的本质。
TT:这个世界上有很伟大的友情,也有很伟大的爱情,并不是由R18行为划分的。我认为没有表达性行为或性暗示的这部分CP同人作品并没有引起观众的反感,因为看不出来,想怎么理解都行。
QW:我觉得我理解的大众反感的源头没办法被简单概括。从西方的角度来看,是一个神学的观点,认为同性恋是“不自然的”,是神所不认同的,至于为什么不自然是因为不是大多数,或者说无法繁殖。
TT:耽美首先作为一种亚文化就带有亚文化不受主流文化待见的最根本因素,属于少数派。现在也有一部分是以男同为主的耽美创作主要以网络为创作阵营,而目前的网络没有完善的分级机制,家长对性就已经谈虎色变了,对耽美描述的性更是如临大敌。网络在增加亚文化的曝光度,加剧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另外,有观点认为现在国内反男同是跟西方传教士的宗教思想而来的,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男风为尚的时期。
DJ:我之前在台湾买到了一本书,名字叫做《从恶心到同理》,里面介绍了一些关于人们对于同性恋本身产生排斥感的原因以及西方政客如何利用这种排斥感实现政治目的。其中“恶心感“是被反复提及的关键词,可以反映出包括曾经的我在内的部分大众的观点。
这种“恶心”的感觉是产生冲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恶心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一种认知,人类潜意识里希望自己是纯洁的,与肮脏的东西都隔绝开来。昆虫、蛇啊这类的动物会让人感觉恶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粘液等等东西会让人联想到排泄物,进而联想到这些东西跟自己有关,从而认为是不洁的。在男女性行为中,女性是男性体液的接受者。男性保持了自身的纯洁。而男男性行为的体液交换会让人意识到自己同样也是不洁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感觉也是男权社会的印证。男性要保持自身纯洁。女性也在潜意识附随这种观点。
TT:所以总体来说,主流文化对耽美文化的排斥基本有以下几点:耽美作为亚文化本身的弱势;西方宗教里的“不洁”观念;中国宗族文化“传宗接代”的思想;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警惕。
DJ:基本就是这些了。
耽美文化与LGBT
QW:作为一个前腐女+有很多gay friend人,在我真的和LGBT人群有深入接触之前,我以为我们萌的CP和他们是一样的,但后来我发现这个事情不是这样。耽美文化和LGBT文化之间的关系没有我们这些亚文化圈之内的人群想象的那么紧密。
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1990年代,由于“同性恋社群”一词无法完整体现相关群体,“LGBT”一词便应运而生、并逐渐普及。在现代用语中,“LGBT”一词十分重视性倾向与性别认同文化多样性,除了狭义的指同性恋、双性恋或跨性别族群,也可广泛代表所有非异性恋者。
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1990年代,由于“同性恋社群”一词无法完整体现相关群体,“LGBT”一词便应运而生、并逐渐普及。在现代用语中,“LGBT”一词十分重视性倾向与性别认同文化多样性,除了狭义的指同性恋、双性恋或跨性别族群,也可广泛代表所有非异性恋者。
我给身边的gay friend看过一些cp文,对方的反应是这并不是LGBT人群视角的故事,很多很基本的信息都不对。比如很多同人作者会强调的一些很浪漫的说法如“我并不是爱哪一个性别,只是爱上了这个人”(我也曾经深信不疑),其实是双性恋的情况,而一个人的性向大部分时间是确定的。以这个切入点来说,耽美文化说到底反映的还是女性心目中理想的男女关系,和LGBT事实上联系不多R18不舒服的来源还有一个ooc吧可能,其实我现在没那么腐了之后我看到R18都会本能的觉得“你写啥呢?”
OOC:ACGN用语,全称是Out Of Character,常出现在角色扮演和同人文学中,意为“不符合个性,预料不及”。
OOC:ACGN用语,全称是Out Of Character,常出现在角色扮演和同人文学中,意为“不符合个性,预料不及”。
所以我觉得大家对于LGBT的很多认识真的不太对,比如刚刚TT说“友情和爱情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不是这样的,直男之间的友情就是不会发展成爱情,gay之间的性吸引和男女之间也是一样的。
TT:那我纠正一下,“同性间友情和爱情的界限从行为表象上看并不十分明确。”
QW:我觉得耽美文化不受男性群体待见的一个原因,以下话语大概来自于一些直男和一些gay:从gay的观点来看,他们觉得耽美写的是对LGBT的误解,腐女和他们并不是一个阵营的,(比如我之前有一次看到一个事情,就是一个腐女认识一个gay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照片,而真的gay会觉得你们腐女认为只有帅才可以同性恋);从直男来看他们觉得自己也是男性群体的一部分,有被意淫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让他们觉得被冒犯。
TT:我前两天看到一个观点:耽美文化的发展其实是女性力量的映射,在传统的男女关系中女性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无法找到成为性主体的突破,但在男男关系中终于男性成为了性客体,女性成为了旁观者。
而在耽美创作中,无论是文学还是绘画,创作者和读者都以女性为主,成为了性内容的主导者和消费者,这其实也是权力心理的满足,这是我的观点。有一部法国电影《穿裘皮的维纳斯》,它就是在表达男女之间的性关系或者关系,其实归结到最后是权力之争,我的理解。
主流文化其实很多人没太意识到这背后的女性力量,大家可能就觉得这群年轻女孩子色迷心窍。
圈“地”自萌
DJ:这次事件的典型之处就是哪吒这个大众向作品本来就针对的是所有人,所以有一个很强烈的“圈子”的问题。你像《上瘾》那些,没有什么圈子不圈子的事情,因为这个作品本来就是针对亚文化人群,主流文化人群不会关注。所以现在问题来了,创作者要给自己划圈子主动避免与主流文化接触吗?主流文化的接受者在直面冲突的时候应该做什么?
TT:创作者阵营发言:创作者自己并不想划圈子。创作者认为创作自由,大众看不看自由,批评自由,但举报可耻。
QW:我从大众角度说一下为什么希望创作者划圈子吧。划圈子的本质,就是有意识的让圈外人不要看到。啊这个又要讲到我刚刚想讲的,不是因为歧视LGBT,而是因为这个东西他确实不是LGBT,无论是直男、LGBT群体、还是单纯就是圈外人,大家看了都不适应,不是不感兴趣而已,如果是R18是真的会有不适感的。
TT:我觉得主要矛盾是创作者把微博当成发表作品的平台,但对耽美不感兴趣的人或者非创作者粉丝觉得:我是来冲浪玩的为什么要发表这种作品还怼到我面前。另外创作者没有很强的自我要求说不想让人看到,毕竟发表在微博其实就是想分享或者宣传自己。
DJ:这个作品既然火到出圈就代表很多人喜欢,很多人喜欢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感到不适?
QW:同人创作的话可能是因为ooc吧,也许圈内人觉得符合大家的期待,不ooc,但圈内人看待这两个人和圈外人视角很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就比如说哪吒这个作品,我就觉得这两个人真的发生爱情或者同人文写的情节的话,我觉得不可能,这就是我理解的ooc。
TT:还有就像我之前问到,如果换成男女还会有这么大反应吗?理解成纯洁友谊(不是说爱情不纯洁)的人可能认为你非要意淫这里面有性关系是龌龊的。这应该就是性羞耻我觉得,认为性羞耻的人大概率会认为同性性更羞耻。
DJ:那这里就还涉及到文化传播领域。
TT:我觉得是开源的社交媒体让文化接收变成了被动的事情,你看微信朋友圈就没这个问题。
QW:这么硬说有点费劲,要不这样,我讲一些目前普遍大家认为应该不要广泛传播,所谓的信息怼到人脸上,然后你们判断一下这些信息是不是真的不应该广泛传播,原因是什么,然后我们类比一下。
我刚刚想到的一个比较典型的还是粉丝控评这个事儿:普通的微博用户不希望自己走到哪都是那么几个明星的无脑吹,以及不要什么和某明星有关的新闻下面(可能只是一个剧的宣传)就全都是这个明星的控评,什么路人的评论都看不到。这个可能某种程度上算是侵犯人接收到公平信息的权利?
控评:网络流行词,即操控评论,把微博上好的评论点赞回复使其上热评,不好的评论就要么不搭理要么举报使其避免出现在前列,多用来描述粉丝控制明星相关新闻下的评论走向。
控评:网络流行词,即操控评论,把微博上好的评论点赞回复使其上热评,不好的评论就要么不搭理要么举报使其避免出现在前列,多用来描述粉丝控制明星相关新闻下的评论走向。
DJ:粉圈人士出来解释一下:路人反感的是那种为了抢前排什么有效信息都不给,只给一张图强行塞安利,动不动“期待xxx”的控评。但我觉得可能跟哪吒这事还不完全一样,因为路人的这种反感我觉得是有条件有道理的。我觉得哪吒这个内容的反感就像你说的,也不是说让人没法接触真实的舆论生态,侵犯了获取平等信息的权利。
TT:我也很讨厌控评,我觉得把有意思的评论都挤没了,但控评的一部分合理性在于是真的有黑子,这些人无所不用其极的到处宣传他们讨厌的人的黑料和洗脑包(是真是假就不清楚了)。控评在这里是净化作用。
QW:OK那我们换一个例子。第二个的我能想到的就是黄色小说,跟小广告似的到处乱贴,现在有些那种营销号会在最高评论下面留小黄文的链接,人们都很容易点进去,大家会不会觉得这算是对读者的一种冒犯。我觉得从大众的角度来看都是类似的,是不是盈利对于观众来说不是那么重要。
DJ:小黄文和广告我觉得都很不爽。我觉得我看到小黄文很不爽的原因跟我看到广告不爽是类似的。但我觉得同人衍生创作和小黄文本质还是不一样的,创作者的角度来说自己是在创作一项作品,是在为爱发电。就比如说我画两个男孩子kiss或者不那么露骨的性暗示大众都觉得像小黄文,大众的容忍程度也太低了。大众可以觉得它ooc,不符合人物性格,但是你觉得ooc不意味着你有权力干涉别人的创作。
TT:我觉得小黄文和广告那个是商业性质的,同人创作R18或偶尔R18创作者认为自己和他们不一样,创作者认为自己是在练习和创作,这个是没有直接经济利益的。但可能大众统一认为都是淫秽色情。而且创作者没有塞到别人的热评里,没有卖广告。创作者也很委屈,我发我自己的动态又没花钱推广。我认为可以批评它OOC,不能批评它被你看见。
此外补充一下,创作者认为只要是人写的(非机器,现在好多那种网文都是AI写作)都是自由的,你不能要求这个世界上只有最优秀的作品,一定是有量的基础才能让真正的优秀作品体现。更何况不同时代对优秀作品的定义不同,过去的禁书是现在的名著,现在的禁书在未来也可能是。
DJ:主流文化应不应该作出一定程度的包容以及创作者应不应该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协,这个界限我们能不能探讨出来?主流文化会感到不适就有自己主动退让的必要吗?或者说大众有没有容忍这种不适的义务?
TT:我觉得没有,但创作者也没有藏起来的义务。创作者认为这个不是老百姓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机制的问题,大多数创作者都在呼吁一个完善的分级机制——官方圈地。但这个圈地的呼吁现在只涉及到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界限,还没有说到主流大众和小众文化的界限。而且创作者也不希望一发布啥作品都被不想看的人看见,现在这种被迫出圈挨骂也行只能说社交媒体还不够智能吧。
QW:创作者也不能把自己撇的太清,还是要在推广和私密之间找一个中间点。这个东西被我看到是有原因的,有可能是我主动去搜寻了,也有可能是它被你推广了,这都是有概率的,和你创作者的行为还是有关系的,比如要不要把耽美同人发到原作品的超话里等等。具体做法比如:打tag?首先先达成一个共识,你们觉得要求打tag算是圈地自萌吗?
Tag:即标签,就是指一篇网络日志、一个图片、一个音视频作品的关键词,通过TAG可以方便、灵活的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管理。你可以为每篇日志、图片、影音等文件添加一个或多个TAG,通过添加的TAG可以增加被搜索到的几率。但是tag不同于一般的关键词,发布者可以将文章中根本没有的关键词做为tag来标记。
Tag:即标签,就是指一篇网络日志、一个图片、一个音视频作品的关键词,通过TAG可以方便、灵活的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管理。你可以为每篇日志、图片、影音等文件添加一个或多个TAG,通过添加的TAG可以增加被搜索到的几率。但是tag不同于一般的关键词,发布者可以将文章中根本没有的关键词做为tag来标记。
T:我觉得加tag是对检索规则的回应。顺应这个规则,会帮助平台更有秩序地管理内容,自己也可能吸引到目标受众。但我不认为加tag是必须的。如果说同人创作这一块,我觉得要看平台,比如AO3这种网文创作平台,加tag很必要,不加不怕的加错了会非常混乱,因为这种平台的目的很明确,要么是写文想让人看,要么是有目的地来找文看,tag在这里面的意义很大。但像是微博这种社交平台,tag检索只作为一部分功能,大家都有表达的权利。
至于tag与圈地自萌的关系,我觉得只打cp的tag,不打原作tag就算圈地自萌了。我的观点是不要发到超话里不要带原作主人公大名。如果创作者文字有提醒警告并且用白色长图或者编辑前这种手段,就属于十分有“公众道德”了,我觉得。
DJ:AO3什么语言都有,文章太多了不加不行。微博超话tag已经就是领地的标示了。我觉得主动打tag是一个好的习惯吧,就是显示出你的意愿来。但打tag未必起的到实质效果。除了对深谙这个圈子什么习惯的人有用。
TT:哪吒为什么会出圈是因为大大们自主自发的创作行为。我不太了解的是这些产出R18耽美内容的创作者有加哪吒的tag吗?我的观点是如果要搞R18同人创作不加原作的tag就OK,就算没有侵入原作的领地,但也不必须非得自己单独圈一块新地。
QW:我比较熟悉的耽美同人创作,是把现实或者已存在的文艺作品中的直男拉到一起的cp文,像今天讨论的R18,我说实话,圈外人看了是肯定会有不适感的,我理解是因为大家会觉得ooc,如果写的不够好的话你会觉得把名字换成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即便写的很好,不粉这个的人看了肯定也会很迷惑、很不适,所以从这个角度我觉得R18是一定要打tag的。
DJ:但是圈地自萌也不是加不加tag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解析这个事情,大概就是说微博这个转发的功能让你不主动搜索也会被动看到可能不想看到的东西。所以圈地自萌在微博来说就是个悖论,因为大家转来转去的,一些热门微博就算不加tag进行区分也会被看到。
QW:有个概率问题嘛,就是将出圈的概率尽可能降低咯。
DJ:降低出圈概率这一点,其实很难控制。而且不能怪到微博头上,转发这个功能本身是利于信息扩散的,它没法,也不可能针对亚文化单设例外。好的作品就算有人觉得ooc也一样会传播广泛,就比如福尔摩斯和华生cp的一些同人图什么的,早就出圈不知道几轮了。
TT:是的,这也是我为什么更喜欢微博的原因,我认为它打开了我的眼界,我变得更包容了。但对于保守的人来说,这种新鲜事物的冲击是恶意的。创作者发布在微博上也有自己的传播诉求,有更多的粉丝基础可以接更多的单,当然也有纯粹的分享行为,分享作品就像分享生活一样,寻找同好。
举报的正义性
DJ:R18这个问题我倒觉得不是圈地自萌本身可以解决的。就算不是同人创作,我对R18也接受不太了。我记得饺子,就是哪吒导演,之前讲过一句就是你没有办法限制公众的想象。
TT:创作者这边还是希望有一个公共的划分,像微博之前提出的青少年净化版就是画手们普遍支持的。我们可以把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分开。创作者普遍追求多元化的世界,可能会觉得成年人最好适应一下。
DJ:哪吒超话现在在整治……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成年人该不该有享受色情文化的权利。
TT:是的,这属于人民的自我审查,又是另一个很大的话题了。但我觉得目前这种净化也OK。毕竟这个创作内容跟淫秽色情的边界十分模糊。而现在淫秽色情依然是违法的。
QW:TT能展开说一下举报这个方面吗?
TT:就像最开始我说的,创作自由,批评自由,但举报不自由。举报就是根本上想借助公权力否定它的存在。
QW:我觉得还需要讲一下举报这个东西他本身的功能是什么,什么时候举报是对的,然后才能说为什么这个东西不应该举报。
TT:我觉得主要的矛盾在于举报者和被举报者对内容的定义界限不同,以及一部分被举报者认为这个规定目前是有问题的(主要在涉及性的艺术作品方面)。被举报者觉得我这是艺术创作,这里面倾注了我的巧思和心血;举报者通常有一种观点认为你不算艺术,但这个就很鸡贼了。
QW:举报的这种自然属性大家都是会用的,就是让自己不想看或者不想让别人看的消失。还有想要讨论出就是大家公认的举报的明确界限在哪里,模糊的界限在哪里,绝对不能举报的界限又在哪里。你像粉圈经常有设立的反黑站,专门举报发布黑料的艺人黑子,这种举报又有什么不同呢?
TT:我觉得还是不一样的,粉圈的反黑举报只是会摧毁一个小号,保护一个有名有姓的人。创作举报是摧毁一个有名有姓的人,保护一群号码。这个创作者可能失去创作热情,可能失去对平台的信任,可能被污名化,可能在网络世界从此不再发布自己的作品,这对创作的大环境是负面影响。就因为你不是批评了它,而是举报了它。但黑子不会被摧毁,因为发洗脑包不是创作行为,属于发泄行为,他要真的不高兴了可能还会建更多的小号。两者社会影响不一样。创作者向往一个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宽容的世界,甚至希望批评也是百花齐放的。但举报完全就是另一个次元的事了。两个小学生我看你不顺眼,我找我爸揍你。创作者就很莫名其妙,你爸永远是你爸吗?
QW:OK我get到了。
DJ:而且我认为我们觉得ooc的理由未必能代表所有人,一些依然对耽美文化抱有偏见的人需不需要提高自我的容忍度,包容看待也是值得讨论的。你可以批评耽美文化的传播者说你的理解是错误的,但你不能要求它主动消失在你的视野里。我当作艺术品欣赏或者是供我娱乐的是一回事,是我觉得有美感的东西。现实是另一回事我很明白。我不算真正了解我就不去评价,但什么存在都是合理的。
TT:因为一旦要求,就真的可能会消失。
作者
QW DJ TT
编辑
碧落
投稿邮箱:h3zers@163.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