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鲜卑族对金步摇的推崇及其深层原因
南北朝时期的墓葬,有很多金步摇出土,这种金步摇冠大多出土在内蒙古和辽宁一带,也就是鲜卑族聚居的地方。
当时不仅仅是女子戴金步摇,男子也会戴,这是鲜卑贵族地位的象征,这也是贵族下葬之时必须佩戴的重要饰品。
南北朝鲜卑族的金步摇的制作技艺已经是非常精致的了,使用了掐丝、金珠焊缀、镶嵌等等成熟的技艺。
慕容鲜卑的步摇和汉族人的步摇还不相同,鲜卑族的步摇装饰是一种步摇叶片(摇叶),他们酷爱金器,黄金加上步摇的造型,成为他们相当喜爱的装饰品。
摇叶曾经流行于中亚和我国西北的草原地带,慕容鲜卑族吸取了这种文化,又和汉族的步摇相结合,结合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根据《晋书》记载:燕代少年多冠步摇冠。可见在三燕时代,年轻人将步摇视为重要的装饰品。
据说步摇这个词还和慕容部落的得名有关系。
鲜卑族一个部落首领莫护跋因为立下了战功,被封为率义王,定都大棘城。莫护跋很向往汉文化,有一次看到汉人头上戴着步摇,感觉相当羡慕,就让人去给自己定制了步摇冠,每天都要戴着。
时间久了,族人见到他也不喊他自己的名字,而是喊他“步摇”。而在古代鲜卑语之中“步摇”和“慕容”的读音是很相似的。
久而久之,莫护跋都被喊作“慕容”,后来部落的名字也就成了“慕容”。
步摇对于慕容鲜卑族生活习俗也有比较大的影响,说慕容部落“敛发袭冠”,戴步摇成为了他们的服饰特征,他们原来的装饰习惯被改变了,也开始区别于其他的鲜卑族部落。
除了慕容鲜卑的步摇冠之外,其实拓跋鲜卑也有着戴步摇的习俗。
1981年,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曾经出土过一座拖把鲜卑人的墓葬,墓中的陪葬品之中就有两对金步摇,无论是拓跋鲜卑的步摇冠,还是慕容鲜卑的金步摇冠,都是一种“树步摇”,考古专家认为,鲜卑族人的祖先原本都居住在大兴安岭的群山之中,过着狩猎的生活。这种对于深山的崇拜是深深烙印在他们的骨子里面的。
进入辽西之后,慕容鲜卑本身还保存着自己的原始宗教信仰,他们对树有着非常强烈的崇拜之情,这种崇拜都始于萨满教。萨满教认为,树有灵气,树可以勾画宇宙的形状,萨满死后,就要进行树葬,就是想要借着“神树”的力量,重新回到天空。
树形的步摇冠以昂贵的黄金制作而成,摇叶的形状和树叶十分相似,又制作成了树形,这就非常具有鲜卑族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他们的原始信仰。
在学习模仿汉人的步摇的同时,他们也将自己对“美”的理解融入进步摇之中,这是他们对于祖先在森林之中开拓奋斗的怀念。树枝上面悬挂着金色的树叶,说明他们一直对原始森林留着很深的眷恋,也希望“神树”的力量能够庇佑自己。
除此之外,慕容鲜卑还把属于汉族文化的凤凰纹样大量使用在金步摇冠上面。凤凰是祥瑞的象征,汉族人将其视为幸福的瑞兽,在古代统治者的审美之中,龙凤都是国运昌盛的象征。相对于龙,慕容鲜卑对凤纹更加喜爱,这种步摇冠佩戴在逝者头上,也是借助汉族人的文化力量,希望死者可以成仙。
因为“慕容鲜卑”对步摇的改造和崇尚,“步摇”这种饰品在中国东北流行了四百多年,甚至在辽代的一些墓葬的遗物之中,也能可能到“摇叶文化”。
鲜卑人虽然对自己也进行过深入的汉化改革,但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服饰的理解和坚持总是会留下痕迹,不可能完全消亡,而是在和汉文化融合之后更好地发展下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